雷军3小时讲话背后,隐藏了哪些关键问题?
发表于 2016-07-14 09:48
阅读数: 3090
文/王云辉,作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keji_zatan)
这几天,一篇文章流传甚广。
这篇文章说,小米CEO雷军约见6名互联网专家,做了一场为时3小时的闭门交流,但它既没有说6位专家姓甚名谁,也没有一字提及专家发言。
全文的核心,只有一段雷军新煲的心灵鸡汤。从为什么干小米,小米当前的状态,到小米的未来去向,雷军都给出了完整的逻辑和阐述。
在最近唱衰小米的舆论大势下,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被理解为,雷军面对外界质疑的变相回应。
在文章中,雷军表示,他做小米的出发点,是要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而经过当前的“谷底”,小米的反弹即将开始,未来半年到一年里面,“会展现一个全新的小米”。
但他的这段讲话,真的靠谱吗?
1、
抛开其他属性不谈,雷军至少是一个很棒的演讲人。
他擅长讲故事,并通过故事讲自己的模式,让人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情怀打动,被他的论据说服,最终彻底陷入他的逻辑体系。
这一次,他同样以讲故事开场。
关于小米的创业故事,雷军已经讲过很多。这次,他换了一个新的姿势,“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就是想改变中国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
他说,在他看来,国内的产品外观差、质量差、价格贵,美国人比中国人的工资高六倍,东西只有中国一半的价钱,而且品质又好又安全。
这些数据是否客观,此处不讨论,但这情怀,必然是满分的。
为什么这样呢?雷军说,我们的效率有问题:渠道和销售成本太贵了,比如商店里面卖400块钱的衬衣,定倍率都是以10倍计算的(指成本只有售价的1/10)。
“美国零售业,拼的就是效率。”他用美国零售企业沃尔玛和Costco的例子,分析了Costco做到“零售价比批发还要便宜”的原因:(1)精选商品,只卖4000个SKU;(2)提供让用户觉得惊喜的商品;(3)从互联网金融里省钱;(4)减少服务员,从人力成本省钱。
就此,雷军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小米要干的,其实也一样。第一,把东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要很低的毛利率。”
这个结论好深奥,听上去也好有道理呢。
问题是,你怎么把产品做好?怎么提高效率?怎么降低毛利呢?
2、
在这个故事里,雷军没有解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要用Costco的路径,来解释小米?
诚然,Costco一边精选商品,一边压缩成本,看上去,跟小米确实接近。
但在本质上,沃尔玛和Costco都是零售商,主营业务是销售别人的产品;而小米是制造商,主营业务是制造产品给别人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拿到一起做简单类比,是并不妥当的。
作为渠道,Costco核心商业模式是赚差价,商品品质由上游供应商赋能,它只需要做好商品挑选,争取更多顾客,降低运营成本,就能形成稳定的商业正循环。在它的业务流程中,产品价值也没有增值,自然要尽可能提效率降成本。
而小米想要确保产品品质,甚至不是给用户惊喜,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创新。
而且,与构建于代码之上,可以高速迭代、小步快跑,随时全网更新的互联网不同,传统产业的创新,既需要材料、结构、工艺等多个基础学科的长期积淀,也需要产品层面的性能平衡与质量控制,还需要整条产业链的供需配合,产品代际更替更是一个漫长过程。
要有源源不绝的创新,必须有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这个道理颠扑不破。
所以,产品永远不能学渠道,一味讲究压低利润率,否则必然形成劣币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丧失持久的发展能力,即使再惊艳的成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市场上的商品合理价格,都是由整个社会的平均生产效率来决定,而不是由最高的生产效率来决定。
这也正是小米为何从风口急转直下的关键原因。
3、
当然,雷军并不这样认为。
他说,小米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享受到科技的乐趣,用很便宜的钱,享受最新的技术和创意,甚至让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他还表示,小米做的不是产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艺术品。小米是真的是把产品当艺术品在做。
好吧,我们且先相信。
但想做艺术品,并不等同于能做艺术品,更不代表能做好艺术品。如果创新没有投入的保障,最新的技术和创意从何而来?
雷军如何保证这一点呢?
他说,小米有三家对标公司。一是Costco;二是同仁堂,选真材实料,建百年老店,也就是工匠精神;三是海底捞,学口碑,把市场营销全部干掉。
这段话槽点太多,实在忍不住,中断一下节奏,先吐为快:
(1)果然,雷布斯还是不提苹果……
(2)说好的跑分呢,为什么三家对标公司都没有?
(3)就在雷军说这段话的时候,小米正在强化跟线下销售渠道的合作,据媒体报道,小米计划通过跟苏宁、国美、迪信通等零售渠道的合作,在中国卖出5800万部智能手机……
(4)《海底捞你学不会》(别误会,我只是想到了这个畅销书名,没有其他意思)
(5)雷军后面又有讲,“我们的真实商业模式是科技业的无印良品”,可惜悲催的无印良品,连对标公司都没能挤进去。或许,是因为无印良品的东西算不上便宜的原因?
(6)西装+牛仔+拖鞋,拼到一起,真的好看吗?
4、
从战略上来看,小米其实是在下一盘非常大的棋。
雷军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要做品牌产品+零售的垂直一体化模式。
他说,自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找某一个领域最牛的人,说服他来创业,雷军投资占小股,牛人占大股,让这些人变成老板,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我们掏钱出主意,我们帮忙干”,如果产品达到了小米要求,就进入小米渠道。
“我们这种方法,已经投资了55家公司。”雷军说。
这解开了前面我们的疑惑:为什么雷军要用Costco的路径,来解释小米,又用无印良品来形容自己的商业模式。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或许本身就认为,小米真正要做的,不是产品,而是渠道。
所以,他才不在乎将价格杀到底,将利润打到0之后,如何确保持续的研发与投入。因为这些问题,交给别人考虑就好了。
雷军考虑的,只是如何将更多人整合进来,以实现最后的收网。
如同他此次透露的,未来小米生态的核心收益,将会来自于客户的小费和互联网的收入,比如2017年,就将有机会实现100亿的净利润。
而这,只是开始。
当用户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米生态产品时,基于物联网、互联网获得的用户大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产生的持续利益,才是雷军最大的目的所在。
5、
小米生态未来的一个悬念在于,“公地”如何分配。
如同雷军所说,小米持股和参股的公司,总共投了220家。这些企业共同构建了小米的庞大的生态,支撑了小米的品牌与流量。
但整个生态产生的客户小费和互联网收入,又将如何分配?未来基于用户数据的收益,如何分配?
此外,雷军说,小米过去5年干了电商小米网,未来5年要干小米之家。像无印良品一样,店里只有50到100件商品,靠50到100个商品征服消费者。
按照最乐观的理解,这里指商店里同时上架50~100个产品,意味着,如果220家公司同时有产品上市,那么能分配到进店名额的比例,将不到50%……
另一个问题则更加重要。
到目前为止,小米快速发展扩张的成功,根源于对跨界资源的整合:其中有小米自身的渠道与品牌,也有各个生态合作者自身的行业积累。
这些积累,促成了各种小米生态产品在上市之初在性价比上的惊艳,但当这些积累成为过去式,持续的创新将成为整个小米生态的巨大负担。
到时,雷军将只能面临三种选择:
(1)更换生态合作伙伴,与更新锐的创新者合作;
(2)重新加大研发投入,在“做好东西”与“降价”之间,为前者给予更高权重;
(3)降低产品标准。
所以,在手机出海遭遇专利狙击,不得不通过获取专利授权、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的小米手机,已经由当年的“轻公司”,变得越来越“重”。
而这,将是小米生态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
以下,为前文提及文章中的雷军分享实录:
首先我和各位说说我为什么要干小米吧。
2007年金山上市以后我就算退出江湖了,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从来不约第三天的事情,凡事只约今天和明天,因为太累。这样待了三四年,直到40岁进入不惑之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还得有点儿追求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就是想改变中国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在我眼里,国内的产品总体来说外观很差、质量很差、价格超贵。可美国人比我们的工资高六倍,所有的东西都只有我们一半的价钱,而且品质又好又安全。
2010年的时候,正好我财务自由了,很多想法能够做了,我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做小米。我做过互联网后回过头来看,我认为互联网+应用在传统产业,最核心的是两点:一是用户体验,二是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
效率是一个大问题。可能很多人要说这跟效率有什么关系,我们做高端就行了嘛,其实这背后都是效率。
拿衬衣来说,任何百货商场的衬衣好像低于400的没有吧?我对衬衣行业还算了解,最好的衬衣制造成本125块,差的是15块钱,差的地方就是袖子短一点、下面短一点,一拉就一定会掉出来。
为什么大家有125的不干要干到15呢?因为他拿到商店里面都是卖400块钱,125的衬衣只挣三倍,算上渠道和销售成本是不够的。但衬衣的定倍率都是以10倍计算的,就只能倒逼他去干40几块钱的衬衣。
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说是商业道德,我觉得从道德上指责是没有用的,我们先要分析它商业背后最本质的是什么。我发现其实是效率的问题,而我干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就在想怎么改善这个情况。
▎美国零售业,拼的就是效率
于是我还真花了点时间做了点小研究,就在想美国的商业是怎么演进的。
65年前美国的商店零售毛利都是45%,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一瓶水进商店基本上要翻一倍才能挣钱,加少了肯定亏。信息技术没开始的时候,美国也是这样的,物业贵、人工也贵,进商店不翻一倍都无法维持,所以不贵不行。
后来就有了我们熟悉的沃尔玛,提了一个口号叫“天天低价”。也就是今天网络上批评小米的,觉得很Low。沃尔玛的低价是倒逼机制,它不挣45%,挣22.5%,挣一半的毛利。怎么做到的呢,它有三个重大创新:
创新一,商店不开在市中心。零售业的铁律叫位置第一,但它只要东西好、便宜,那就开到郊区去。
创新二,它直接用仓库改建。
创新三,引进大量的IT技术。这一套下来,八十年代初期沃尔玛就世界第一了。其实背后没有任何诀窍,如果把它归纳下来就是效率致胜。
但25年前又一帮“疯子”出现了,说沃尔玛的效率还是不够高。他们说去郊区沃尔玛那里有100万种东西,进去转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买什么,其实没效率。能不能面向中产阶级,让中产阶级一半的钱花在我们这里?他想的是只面向中产阶级,太有钱的和太穷的都不是他们的客户,这跟我们的互联网理论是一样的,就是精准客户定位,定位以后服务这个人群提高效率。
这个公司就是Costco,创办时公司就说,我们这家超市任何东西只能赚1%,最高不能超过14%,如果要是14%需要CEO和董事会批准。而这25年来,从来没批准过。
这跟商学院里面讲的东西完全是相反的。商学院认为毛利率越高越好,其实毛利越高就是跟用户为敌,而Costco平均毛利率才6.5%。这是一个真正互联网精神的企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互联网,其实Costco早就做到了。
▎Costco,凭啥赚美国中产阶级口袋里一半的钱
消费者对Costco有多疯狂呢?
我在金山当高管去美国出差,一下飞机张宏江博士就租了辆车直奔Costco。完了回来吹了半天,经他一煽乎,除了我所有9个高管都去了。
结果晚上回来大家说东西太好了,我就问怎么个好。其实就一件事,便宜。所有的东西都比国内便宜,只有十分之一,一堆东西在北京得人民币9000多,Costco只要900块钱。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Costco了,站了15分钟我说我懂了,正好跟我想的东西一模一样!
我觉得本质上跟我当年做卓越的模式是一样的。其实就这么几条:
第一,精选商品,只卖4000个SKU。你要知道沃尔玛至少几十万种,Costco精选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合伙人说,我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自己选的,家里用过的,我觉得好我才卖。比如说电视就两种,但是质量和体验都很好。因为卖的品种少,就跟上游厂商拼命压单价,加6%直接到最终店面,恨不得比人家批发价还便宜很多。
第二,要有惊喜。就是每10件东西要有一件让你觉得很惊讶: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样大家就全部变成了Costco的Fans。
我在现场调查我们公司的海归,有人说我这一辈子只在Costco买东西,Costco没有才去别的店。它6.5%的毛利润本来是不挣钱的,但美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小费文化,他说大家给小费,也就是会员收入。现在每年它的会员收入是20亿美金,因此财报毛利率是11%。
第三,互联网金融。号召它的用户用Costco的信用卡,它能分一两个点,利润实际主要就来自于会员费和信用卡。
第四,服务员很少。节省人力成本,零售价比批发还要便宜。
Costco这个模式难在什么地方?因为它不挣钱,所以也融不到钱。在某次金融危机的时候其实已经快关门了,公司卖给一个VC了,今天创始人在公司是没有任何股权的。
但是这个创始人还在公司管理,他的梦想就是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他根本不在乎公司是不是自己的。他用了15年的时间才让美国人民相信Costco,因为大家都觉得无奸不商嘛,你肯定蒙我了。进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价钱,只要闭上眼睛买,这是一种“信仰”。
小米要干的,其实也一样。第一,把东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很低的毛利率。
这就是我办小米最大的动力,就是把东西做好。
▎不讲理论,像鲶鱼一样去搅动
创办小米,我们有三家对标公司。第一家,刚才谈到的Costco;第二家,同仁堂,选真材实料,建百年老店,本质上讲就是工匠精神;第三家,海底捞,学口碑,把市场营销全部干掉。
我这个人有点儿轴,今天这个会我本来说算了,不见大家,等15年以后要用钢铁一般坚硬的事实,说明我们真的干了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我说我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可能等我死了能够印上墓志铭,我改变了中国,至少改变了中国制造业,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今天也不想见什么人,就是认认真真把东西做好,我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我认为中国不能讲理论,你得像鲶鱼一样,进去一搅和他们就活了。我们进去搅和一个行业带活一个行业,当然我们被无数人骂,说我们是胡来,不是的,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激活整个产业。
首先我们是做了手机,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了。小米4年半前进入手机市场,1年半时间成为中国第一。目前来看,小米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进步,手机越做越好,而且整体价钱越来越低,迅速提高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
再比如插线板,市场卖得最好的,拆开看又是堆线又是什么,都是三十年前的工艺,连包装都是搞个塑料袋,搞不懂匠心在什么地方。你再看看小米做的插线板,你们看过一个插线板是这样包装的吗?我送给别人,刚开始大家说这是不是苹果手表,因为包装太精美了。打开来,带三个高速的USB口,49块钱,为做这个做了一年半的时间。
我们非常认真,真的是当艺术品在做,通过做出成绩来推动行业的进步。我们进入了很多行业,也招来了骂声,对此,我跟内部同事说,被骂说明我们的产品做得还不够好,如果真打得别人不行了,别人骂都骂不动了,我就是希望把产品做到极致。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小米,大家有时候也不知道小米在干什么。我们做了手机,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电风扇,感觉很不专注,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清楚小米以后,你会觉得这个公司是极度专注的。
我们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中国人能够享受到科技的乐趣,用很便宜的钱享受最新的技术和创意,甚至让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只是我们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我们要代表中国制造的进步。怎么做呢?就是进入100个行业。你们看到的是产品,其实小米做的不是产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艺术品。
我们过去5年干了电商小米网,未来5年我们要干小米之家。像无印良品一样,店里只有50到100件商品,靠50到100个商品征服消费者。
我们其实是极度专注的,空气净化器干了两年只有两个型号,第一个型号已经不卖了,净水器也只做了一个,电风扇也是,所以我们店只要50到100个商品,250平米。
国内家电卖场平均单店5000平米,平均单店销售额应该在4000多万人民币。小米之家的目标是250平方米,平均单店做到5000万,现在最高的一天干到了143万。非上班时间小米之家都是人山人海。
<p class="text" style="margin-top: 25px; margin-bottom: 25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arial, 'Hiragino Sans GB', 微软雅黑, MicrosoftYaHei, 宋体, 宋
2015年12月25日全面上线。目标:打造全球数字营销技术领域首席媒体平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数字营销内容聚合门户。目前团队积极依托专业素养,全力为数字营销领域从业者搭建有质感的交流空间。感谢相伴!
文章:3124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