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业收视造假弊病,如何破?
发表于 2016-05-14 12:28
阅读数: 135029
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个很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人类正在去感情化,只愿意相信数据,变的像机器;机器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人内心,变的像人。
以往,评判影视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喜好。但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所有的受众情感,都化作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符号——收视率、票房、点击量,并且影业公司毫无悬念地将这些环节注入到工业化的影视内容生产流程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就说过,“一切皆数”,尽管其所说的“数”与今天的数据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所以,在今天也就有了“一切皆信息”,也即数据为王。
但是,数据为王的前提是数据是真实的,如果你所倚重的是假数据,那么,你所付出的代价会比不采用数据更惨痛。
笔者近期采访到一些影视行业资深人士,她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告诉大家,由于当前收视数据作假严重,直接应用收视数据,造成了投资血本无归。
影视行业的做假数据,已经成为大家的正当防卫
多年来,媒体关于收视率造假一事的报道、争论与呼吁从未停止;电视业内针对收视率新规的探讨、设立与反思也从未止步,但收视率造假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收视造假产业链。
有人说,现在的影视行业做假数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家都做数据,你不做数据,那么,你就输了一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作假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正当防卫。
比起数据的变化,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专业造假机构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到造假阵营中,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犯。
>>>>
电视节目收视造假:制作公司与数据公司“强强联合”
某节目制作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调查下当前活跃市场的制作公司,你就会发现有几家之前都是做数据发家的,这些公司的节目制作水平有限,但其出品的节目无论在哪个平台播,烂成什么样,收视都不差。其中,有些数据发家的制作公司,为了洗干净之前‘做数据’的背景,重新与比较有实力的节目制作公司合作。一个负责幕后操纵数据,一个负责制作,如此‘强强联合’下,挣到不少钱。”
制作公司和数据公司的结合,让“造假主体”扩大,并成为非常凶猛的一只队伍。
>>>>
电视剧收视造假:电视台、影视公司签“对赌”条约
很多电视台在和影视公司签署电视剧购买合同时,都会附加一份“对赌协议”——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片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会按照协议比例进行相应扣钱。
如此一来,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尾款,影视公司势必会想尽办法让电视剧的收视率提高。而数据造假,似乎是看起来最为便捷的途径。
>>>>
电视台收视造假:数字背后都是金钱利益
这两年很多卫视造假现象已成为圈里的公开秘密。驱使收视率造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告收益。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排名和其在收视榜上的排名几乎一模一样。即便当中存在收视造假现象,广告商们还是无法抗拒地,将大笔银子砸向那些收视好的电视台和影视剧、节目上。虽然近几年也有不少人高喊“收视率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但摊到广告投放这件事上,所有人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假收视已成为毒瘤,失去了对影视行业的指导意义
假收视已成为毒瘤,失去了对影视行业的指导意义。
有人说,假收视率、假票房、真水军,这一真二假三兄弟是中国影视业的原罪和毒瘤。在一个以假为真的行业里工作是危险的。在这个充斥着假数据的行业,如果尽信数据,那么就会看不清正确的前路,越做越错。
>>>>
跟着收视率做电视剧题材,赔得血本无归
在撰写本文时,笔者采访了某知名影视制片人,她表示,影视行业的假数据毒瘤,已经到了不可不整治的地步,否则任其发展,整个行业都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她目睹了很多影视公司目前都陷入倒闭、破产、剧卖不出去的困境,或者贱卖给二三线卫视,但收回尾款都成问题……而造成这些的罪魁祸首,就是电视剧的假收视。
该制片人的很多朋友一开始进入到影视行业,就是根据各大电视台的收视数据,来确定做哪些类型的电视剧,看到某些类型的剧收视表现很好,于是乎大家都去做,毕竟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就吃亏了。但事实上,这些看上去不错的收视数据,都是人为做出来的,那些都是快被市场淘汰的电视品种,而且电视剧行业是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等过了两年把这个题材的剧做好成片时,这些剧已经没有了市场空间。这位制片人的不少朋友就面临着这种情况:两年前看着还不错的题材,现在却卖不出去,错过了最好的发行时期。当初投资电视剧房子都抵押出去了,现在剧却在手里一天天贬值,境况越来越惨。
她认为,电视台要生存就必须顺应广告主的投放意义,而广告主目前却主要依据收视率来决定投放。这是一环套一环的行业链条,要根治,还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此外,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也需要尽力改变。
她提议:数据本身没有问题,但虚假数据为行业发展蒙上了迷雾,在这个真数据和假数据并行的时代,我们要相信数据,但又不能倚重于数据。
>>>>
假数据开道,资本入主,竟把影视美学给改变了
有人说,从事影视行业,首先就是要“敢于”造假。你要拍电视剧,对不起,要学会买收视率,你要拍电影,要学会买票房。除了这两点,你还必须得买水军。除了这两点,你还必须得买水军。虽然买了水军也不一定能水淹三军,但是如果你不买水军就肯定会被喷成水货。
你会看到,很多电视台的电视剧,你从未听说过,但收视表现却还很好。甚至有些电视台的品相和质量都不算上乘的电视剧,还挤进了收视率榜单的前十,这些令人惊叹的现象背后,无一不是数据作假的结果。
过去的电影票房造假多是单纯追求高票房,片方和发行方自己掏钱买票房,为电影制造声势。而现在的情况显然已进一步升级。本应是电影投资最终利润来源的票房,已提前预支成为投融资盈利的“赌本”而进行资本炒作。投资方在电影还未上映之前就通过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向社会融资,同时通过再投资购买电影票房收益权或者收益权投资基金,约定保底票房金额,如果超出保底票房,社会投资即可获超额收益。
资本背后驱动,数据作假再煽风点火,影视行业现在搞得乌烟瘴气,大家都急功近利,玩数字游戏,忘却了影视美学的初心。
【写在最后】
有人说,凡是和计算机相关的数据,都可以造假,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这也说明了,数据并不是那么可靠。
在数据空前繁荣的当下,我们更不能陷入“唯数据论”,不能不看事实、不看现象、不闻民意,而走向任何结论都要靠数据说话的极端。
影视行业近百年的发展,不是靠数据统计推动的,核心是靠人的创造力!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