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SaaS,还有没有机会?
发表于 2023-07-04 12:02
阅读数: 6412
这是最近关于SaaS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但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个问题。
因为,SaaS虽不能说是IT行业百年不遇的机遇,但至少也是数十年一遇的机会。
毫无疑问,国内外的SaaS具有相等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国内的SaaS,看起来却没有什么机会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创业前和过程中的两个问题没想清楚,让很多SaaS创业错失了机会。
这两个问题说来也十分简单:创业前想清楚要“做什么”;过程中搞明白“怎么做”,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好了。
01.
我问过无数的SaaS创业者:你们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切入点”来创业?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海外这个赛道有对标,我以前接触过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很火、需求很大... ...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讨论过SaaS创业的“+SaaS”模式。具体说,就是从解决现实中饱受困扰的问题出发,把问题当作机会,而开始的创业。虽然这些问题也可能用其它方法解决,但是SaaS方式是最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客户的体验也更好。
“+SaaS”本身就说明一个道理:SaaS创业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所要解决问题的价值,而不是SaaS。
以我们公司的业务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的业务是“帮助光伏业主,将其碳资产变现”。碳资产变现问题,长期困扰中小光伏业主,这个过程包括碳数据的采集、评估、核准、加密等一系列复杂而耗时的可信存证过程。目前的人工业务处理方式既不经济、也没有效率,也给客户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人工成本会高过资产变现收入。
我们通过IoT采集终端+SaaS化业务处理平台+区块链+交易接入,让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自动化,而无需人工介入。最终把一个无人愿意做的亏本生意,变成有利可图。
然而,国内很多SaaS创业,都不是“+SaaS”;而是“SaaS+”模式。
与“+SaaS”模式相反,“SaaS+”创业模式,并不是从问题出发,而是把SaaS本身当作机会,去尝试“+”各种“赛道”。
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需求、场景、益处、痛点等市场要素,但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不是客户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很难成为客户的“刚需”。
“SaaS+”的真正的悲剧在于,这种SaaS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场费用(给客户洗脑),更难销售(推销),更难客户成功(没有客户成果),LTV也更短(很快流失)。
既然“SaaS+”模式有这么多毛病,那它为什么还成了国内SaaS创业的主流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更符合VC定义的SaaS。
ToB是一种逻辑,而ToVC是另外一种。比如:
① 市场必须足够大
② 做出一个“伟大”的产品
③ 找更多的销售,或铺更多的渠道
这个逻辑的最大漏洞,就是把TAM足够大,作为SaaS创业的充分必要条件。随后的挣扎都是源于此。
实际上,“足够大”的企业市场确实存在,不过早就被企业软件都做过了一遍。试图用SaaS在现有领域取代企业软件,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不久前,我们公司宣布获得数千万的投资,令很多同行羡慕。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前我们接触了几十家VC。虽然他们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但一听说只有十几亿的市场(当时的估算),都放弃了。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SaaS”,都来源于利基市场;其实大部分独角兽,也都是从某个细分领域做大的,有的迄今还待在最初的领域。
举个HR领域的例子。
话说海外有一家叫paylocity的SaaS公司,目前市值约103亿美元。他们的核心业务竟是“发工资”,包括薪酬和福利。不过与其它工资软件不同的是:它可以为全球100+国家的公司雇员管理和发放薪酬和福利,而不会与当地的汇率、收入、税务、福利、劳工等制度和政策的合规性发生冲突。
当然,HR中的基本功能,诸如招聘、培训、学习、工时、请假等功能它也有。但不同的是,所有功能都是围绕薪酬和福利这条主线构建、以自助形式为主的场景。它的用户并不是HR,而是员工。
即通过这个服务,所有员工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家公司,会有哪些薪酬、福利、待遇,获得(或损失)它们的条件和标准。因为没有人不关心这些切身利益,所以也就不用担心没人用的问题。
虽然同处HR SaaS赛道,但paylocity与那些X个系统、Y大模块构成的HR系统,显然不是一个路数。
02.
找个切入点,把产品做出来,也有了一些客户。对于软件来说,这个生意基本就算是走通了,剩下的只是发展的快慢问题。
但对于SaaS业务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SaaS这个行业,入坑久了你就会发现:SaaS这种订阅模式,非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和强大,其实反而是非常脆弱。
这是因为,无论如何流失都一直存在,连早年Salesforce的月流失率都一度达到了8%。这是什么概念?一年后就什么都没剩下。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这种情况下,SaaS业务其实就是一个2~3折的软件业务,可能永远都不会盈利。
其实,古今中外的SaaS企业,都会面临流失问题。但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
国内SaaS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把产品做得更好”,来增加用户的“粘性”。
而海外SaaS公司的处理方式,是强化客户成功,重构整个业务组织。目的是让这个脆弱的业务不发生大规模坍塌。
国内大部分SaaS公司也有客户成功部门,但把客户成功或CSM当作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岗位,也许并不合适。实际上,客户成功本质上,是SaaS企业的一项能力。而部门的大小和CSM数量的多少,与客户成功能力,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除了留存以外,客户成功还是增长的核心动力。因为SaaS企业平均80%以上的收入,来自成交后的客户生命周期,有没有客户成功能力,LTV会反映出来。
03.
很多人问:是不是“SaaS+”就一定不会成功?
其实也未必如此。因为即使是“SaaS+”,也总会有个大致的目标,只是范围比较大而已。
接下来的选择可能更关键:是在这个大范围中,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做深做透?还是把本已很大的目标范围,进一步扩大?
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强化客户成功能力都是必要的。这样至少能让整个SaaS业务形成闭环,在现有基础上寻找突破口。
最不济,也能让公司撑得更久一些。
写在最后
随着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对业务SaaS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SaaS不但有机会,而且还会更大。
要赢得这波机会,就必须避开“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两个大坑。
实际上,目前国内SaaS创业,并不是机会的减少,而是创业环境的劣化。比如,融资的困难,创业公司的浮躁。
特别是后面这点,最近深有感触。感觉现在找个靠谱的SaaS销售和CSM,比找个CEO都难。
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再大的机会也难成功。
2015年12月25日全面上线。目标:打造全球数字营销技术领域首席媒体平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数字营销内容聚合门户。目前团队积极依托专业素养,全力为数字营销领域从业者搭建有质感的交流空间。感谢相伴!
文章:311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