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牛耳网编辑Aira 发表于 2016-08-28 23:36
阅读数: 2384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近日相继宣布将逐步取消漫游费,存在了20多年的漫游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化石收费”逐步消亡,使电信用户享受改革红利。
取消漫游费终于有了时间表
三大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举措和时间点不一:中国电信今年开始逐步取消漫游费;中国移动将于年内停售包含漫游费的套餐;中国联通从10月1日起取消集团含漫游费套餐。
记者了解到,此次运营商表示将停止销售含有漫游费的新套餐,但使用含有漫游费老套餐的用户的漫游费将依旧存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保持老套餐还是选择不含漫游费的新套餐。
“运营商实施老用户漫游费取消工作预计在明年,但梳理海量的在用套餐,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
消费者关心的是,逐步取消漫游费会让用户的通信支出明显下降吗?
手机用户最多的中国移动,是三家运营商中的漫游费受益大户,也是取消含漫游费套餐最彻底的一家。中国移动2016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总客户数达到8.37亿户,其中4G和3G用户为5.61亿户,2G用户为2.75亿户。2G用户很多都是以本地通话为主,支付漫游费的比例并不高,通话时长也相对较短。目前,3G、4G套餐门槛普遍高于2G套餐,所以不常去外地的2G用户通过更换套餐去掉漫游费,不会降低其整体支出;常去外地的2G漫游用户,在更换套餐后通信支出将大幅降低。
释放更多提速降费改革红利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希望取消漫游费套餐只是个开始。”北京市民徐晶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通信收费项目中还包含来电显示费等费用,“我看到网上说来电显示服务成本很低,运营商收了这么多年还要继续收下去,感觉有些不合理。”
取消漫游费的举措固然值得肯定,但运营商还需不断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优化业务结构,向以流量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型,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要务。
据了解,中国电信此前已开始推出全流量计费服务。通信专家项立刚认为,运营商完全按流量计费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计费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提供了更多自主权。“以往一个套餐中的通话业务与流量不能互换互补,但按照流量计费就允许消费者按照需求随意选择转换,提高套餐内容的使用效率。”
项立刚说,未来提速降费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运营商流量服务升级和消费者对流量使用需求的增加,总体支出不会有太大波动,但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将大大提升。
本网编辑。所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执牛耳立场,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执牛耳新媒体|数字营销技术邦】
Digital Marketing Technology Space
——更懂营销的科技商业报道
提供复杂商业环境中的优质数字营销内容,为数字营销业界领袖带来立体式阅读。执牛耳新媒体(www.zhiniuer.net)定位为“数字营销技术邦”,于2015年12月25日全面上线。以打造全球数字营销技术领域首席媒体平台为目标。目前团队积极依托专业素养,全力为数字营销领域从业者搭建有质感的交流空间,执牛耳新媒体内容传播矩阵至今已与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媒体传播公司、品牌主、业界品牌活动等建立了深厚的内容交流关系。
网站编号:2415825 主办单位证件号码:110105018978892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工信部网站:http://www.beian.miit.gov.cn
反馈建议、业务咨询与媒体合作:13051575215
投稿邮箱:zhiniuerox@163.com
内容主编微信号:AdMarketer
官方微信账号:执牛耳[zhiniuer]、执牛耳传媒[zhiniuermedia]
寻求报道QQ:2603466379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道、图片、视频、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等,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相应的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2、凡未经执牛耳新媒体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执牛耳网站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执牛耳网站所属服务器上建立镜像。如果已转载,请自行删除。同时,我们保留进一步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对网站上、网站下设的个人主页(专栏主页)以及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上的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因该信息而产生的任何纠纷与损失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发现上述信息存在问题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与我们尽快联系。
5、本站之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执牛耳新媒体www.zhiniuer.net】所有。
Copyright ©2013-2018北京执牛耳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执牛耳 | 数字营销技术邦
以打造全球数字营销技术领域首席媒体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提供数字营销内容服务和技术服务的传播机构
执牛耳原创内容,版权归执牛耳传媒(www.zhiniuer.net)所有,并受法律保护,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0条评论